實驗室安全作為高??蒲薪虒W等工作平穩有效運轉的前提和保證,一直常抓不懈,然而安全事故仍屢有發生[1],直接威脅著廣大師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財產安全。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在實驗室安全運行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3]。據教育部《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在校研究生313.96萬人,比上年增加27.59萬人,比5年前增加115.85萬人。研究生人數不斷增加,使高校實驗室因開放時間、使用頻繁或使用不當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顯著增加。實驗室意外事故給個人、家庭、學校乃至社會造成巨大損失。影響實驗室安全的因素較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操作人員的安全意識淡薄。如何加強研究生在日??蒲泄ぷ髦械陌踩庾R,是實驗室安全工作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保證。本文在總結分析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原因的基礎上,就這一問題的解決途徑做深入思考與探討,以期為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提供參考。
1、研究生安全意識淡薄是實驗室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實驗室是高校開展科研工作的主陣地,是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與產出高等級科研成果的主要場所。隨著研究生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高校實驗室數量與使用頻率等也隨之增加,實驗室安全問題備受關注。然而,諸如火災、爆炸、感染、中毒、危險化學品意外泄露、機械傷害等突發事故仍頻繁發生,2018年北京交通大學“12·26”實驗室爆炸事故導致3名研究生死亡的慘痛教訓仍歷歷在目。高校實驗室具有大型儀器設備多、壓力容器多、化學試劑種類多(包括易燃易爆、強酸強堿、劇毒等)、細菌病毒使用量大等特點,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諸多隱患[4],如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電氣線路老化、設備年久失修;實驗室安全制度落實不到位;使用者安全防范意識不強等。有研究者對100起典型實驗室安全事故分析發現,因安全意識不強,違反操作規程和操作不當造成的人員傷亡接近80%[5]。另有報道,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具有當事人主要是研究生、發生時間主要在節假日、原因主要是學生違規操作等,究其主觀原因是學生做事情圖省事、安全意識淡薄、思想麻痹大意和不遵守安全管理規定[6]。進一步研究[7-8]發現,部分研究生存在集體觀念不強以及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為:公共實驗儀器與設備不按規范申請使用,強行插隊;不按操作規范開關機;不按操作規范使用儀器匹配的耗材,造成儀器設備不必要的損耗;在實驗完成后未能及時清洗相關器材以及不按要求歸還、擺放儀器設備等;不重視儀器設備的使用登記,出現儀器設備零件丟失、損壞。另外,有部分研究生實驗室自身安全意識不足,具體表現為:不穿戴實驗服與防毒面罩,將實驗無關的物品尤其是食物帶入實驗室。還有部分研究生實驗操作安全意識不足,具體表現為:實驗動物飼養不規范、不合理。由此可見,時刻緊繃安全之弦,持續增強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意識,從源頭上及時消除各種隱患是確保實驗室正常有序運轉的重要內容。
2、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意識現狀分析
2.1研究生招生人數逐年增加,實驗室安全潛在風險增大據教育部統計顯示,2021年我國研究生招生數達117.65萬人。其中,碩士招生數為105.07萬人,博士招生數為12.58萬人。與2012年相比,研究生招生規模增長了99.51%。其中,碩士招生數增長了101.55%,博士招生數增長了83.92%。2021年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數是2012年的近2倍,尤其是2017年后增長顯著(見圖1),這預示著未來我國的高等院校將面臨更大規模的研究生課程教育和實驗研究等工作。與之而來的除需加大師資、經費、生活設施等方面的投入之外,還要解決教學科研場地尤其實驗室安全方面的建設管理和平穩運行問題。研究生人數的增加使實驗室使用頻率隨之增加,實驗室使用頻率的不斷增加無疑增加了發生實驗室意外事故的風險,實驗室安全問題備受關注。
2.2研究生是高校實驗室工作的主力軍,是實驗室安全的維護者研究生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內容。提升科研能力,保證科研質量,是研究生培養的核心[9-10]。研究生除一般學位必修課程需要課堂學習之外,其余大部分實踐課程和科研活動需要在實驗室完成,可以說科研型研究生的學習過程幾乎離不開實驗室。在實驗室工作中,導師因為研究方向多、教學科研任務雜等原因無法親自帶領研究生進行每天的實驗材料與儀器設備的取用和操作。多數研究生在完成系列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和基本的技能培訓后,就會進行自主管理模式下的學習與探索研究工作,成為科研工作的主力軍。除晚上回宿舍休息之外,多數時間在實驗室中度過,他們是實驗室中停留時間最長的群體,是儀器設備使用最多的操作者,是實驗室運行監管的主體人員和實驗室安全的主要維護者,研究生的實驗室安全意識貫穿其實驗室工作的全過程。
2.3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意識現狀不容樂觀研究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雖然就實驗室安全知識有過多輪學習與實踐訓練,但往往由于不涉及個人具體操作使用的儀器設備與實驗對象,難以引起足夠重視,對實驗室安全僅停留在“我學過、我知道”。此外,研究生因為使用實驗室時間長,容易出現思想麻痹、忽視隱患發生等現象,如2018年北京交通大學“12·26”實驗室爆炸事故就是因3位研究生在實驗室進行垃圾滲濾液污水處理實驗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攪拌機產生的火花有點燃鎂粉的可能性。一項基于醫學院校109名研究生的實驗室安全意識問卷調查發現,有10.09%的研究生不熟知國家、學校及各實驗室相應的安全管理規定,22.02%的研究生表示實驗時不會穿戴防護器具,31.19%的研究生“不知道”或“不清楚”所在實驗室(樓)的緊急安全通道位置[11]。這些現象的產生跟調查對象安全意識淡薄,不重視、不愿意沉下心認真學習相應的安全管理規定有密切關系,是意外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不容忽視。
2.4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研究生作為科研工作的一線參與者,頭腦中沒有安全觀念,缺乏足夠的事故風險預判等防范意識是實驗室意外事故沒有及早察覺和杜絕的“源頭”因素,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2.4.1安全事故特點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突發性與偶然性是其防不勝防的主要和直接原因。不常發生不代表不會發生,而這方面恰恰在實踐中經常被忽視,也是避免事件發生的難點所在。
2.4.2研究生自身因素多數研究生處于剛剛完成通識教育進入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階段,是尋找身份歸屬、主人翁意識及價值觀形成等的特殊時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責任心不強。之前有研究發現,只要實驗室制度能真正執行到位,很多安全問題都可以避免。如作為基本常識的“實驗室內不能有任何飲食行為”,但仍有很多人抱有僥幸心理,“用實驗室烘箱烤紅薯”等類似事件屢有發生。2.4.3環境與條件氛圍在儀器設備老化、實驗室條件差且疏于管理以及問題隱患較多的實驗室,身處其中的研究生自然就會相互效仿和得過且過,逐漸降低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從而淡化安全意識。
3、加強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意識的思考與探索
提高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意識不僅關乎其自身和實驗室安全,也是研究生科研生涯的必修課,是實驗室安全規章制度嚴格落實的前提,是確??蒲泄ぷ髡i_展和高校各項工作平穩運行的保證[12-13]?;谝陨戏治雠c思考,結合筆者毒理學實驗室管理經驗,提出如下提高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意識的改進建議。
3.1導師負責制下的思政教育常抓不懈導師作為研究生的知識傳授者和價值引導者,在指導其探索未知世界和完成課題研究的同時,還是研究生個人安全與實驗室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實驗室安全教育不僅要講授實驗室安全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還要重視研究生職業素養、安全素質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有意識地尋找專業內容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內容(如敬畏生命、勇于擔當、嚴謹認真、樂于奉獻等)融入實驗室安全教育教學中,使研究生的責任心、安全意識及科學精神等通過對先進人物模范事跡、實驗室安全貢獻典范、實驗室管理優秀事例等的學習不斷得到強化。這樣既提升了研究生的實驗室安全意識,營造了人人重視實驗室安全的氛圍,促進實驗室安全高效運轉,同時還達到了培養高素質科研人才的目的。筆者所在的實驗室目前共有研究生導師4人,在讀研究生9人,每一位研究生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指導到課內課外全程學業階段嚴格執行導師負責制下的科室日常管理,6名研究生因各方面表現突出獲得校系獎學金。
3.2基于所在實驗室危險特性的安全警示教育全域開展不同實驗室因其功能特點、研究任務、研究方法及使用的儀器設備不同,其防護措施、安全規定、管理模式等會有很大差異,僅掌握通識安全知識常常不能滿足需要。以筆者所在的毒理學實驗室為例,除存在一般醫學實驗室所具有的風險特點之外,還存在毒理學實驗的風險特點,因此建立有24小時不間斷實時監控系統、紅外線報警系統、緊急安全疏散通道、應急預案及相關特殊規定等,對使用者的安全意識、操作規范及突發事故應急處理能力均有嚴格要求。通過張貼各種警示與提醒標識,如“非專職人員禁止入內”“受限空間,注意監測有毒氣體”“應急出口,禁止鎖門”;對可能存在危險的地方張貼提示語,如“確保動物口鼻進入實驗口后方可鎖緊兩邊把手”“實驗中嚴禁開啟此門”“日常確保此門關閉”;尤其在有毒有害環節做嚴格的管理規定、制度要求及關鍵重要步驟操作說明,如滅火器的使用方法、洗消液配置與更換管理規定、染毒室進入人員要求等,營造濃厚的“全域安全警示與提醒”氛圍,對研究生安全意識和良好實驗習慣的提升與養成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3研究生參與負責實驗室安全管理為充分增強研究生的主人翁意識和主觀能動性[13],讓研究生參與實驗室日常管理與檢查工作,定崗定責,把責任落實到個人,并制定明確的工作規范,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這種情況下大大增強了研究生的責任心和工作積極性,可產生以下幾方面的有利作用:(1)提高了研究生對儀器設備功能原理與使用方法的學習興趣與熟悉程度,有利于科研課題的順利開展;(2)可以實時掌握實驗室安全動態信息,及時發現安全隱患,減小意外事故發生的概率;(3)發揮研究生對實驗室管理工作的參與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把個人安全知識與管理才能運用到日常的實驗室工作中,有利于發揮集體智慧,營造安全的實驗室環境;(4)拓展了人才培養路徑,為創新型、管理型高素質科研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3.4有針對性的安全培訓與技能考核持續開展盡管在研究生入學之初或理論課階段多數高校開設有實驗室安全學習與培訓課程,比如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將安全教育納入課程學習,對研究生進行系統的安全教育;中山大學2008年率先將實驗室安全內容作為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考試通過者方可獲得學位等。但是這種早期的學習模式往往因過于泛化和抽象且不排除重復等問題不能引起學生對實驗室安全的足夠重視,對未來各自所進入的實驗室在安全指導方面作用有限。因此,在研究生進入實驗室工作后,有針對性地就各種可能發生的實驗室安全問題在相關實驗室場景下進行現場講解培訓、技能練習考核,甚至模擬應急演練,將對研究生熟悉實驗室環境,有效避免和應對實驗室意外事件發生發揮重要作用。且這種培訓與考核方式還需持續進行,以持續強化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意識,規范實驗操作技能。
3.5持續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與基礎設施建設我國一直重視實驗室安全管理與基礎設施建設,如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各高校把安全擺在各項相關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實高校實驗室安全責任體系建設,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具體應做好如下工作:(1)要提升實驗室安全管理能力,根據危險源使用和儲存情況配備專職安全管理人員,持續開展高校實驗室安全專項檢查,重大安全事故隱患一經發現立整立改;(2)要完善高校實驗室分級分類和危險源管控分級分類管理體系建設,加強教學與科研項目安全審查過程管理,建立健全項目風險評估與管控機制,強化涉及危險化學品和生物安全等的采購、保存、使用、處置的全程管理;(3)要構建完善的實驗室安全教育體系,強化師生安全教育培訓的各個環節,對各級安全管理與技術人員加強技術培訓與考核,提升實驗室安全應急能力;(4)要落實實驗室基礎設施的基本安全要求,加快實驗室安全的科學研究與標準建設工作,杜絕實驗室安全重特大事故發生,營造安全和諧的教學、科研環境。
*《加強科研型研究生實驗室安全意識的思考與探索》
作者:空軍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軍事毒理學與防化醫學教研室/陜西省自由基生物學與醫學重點實驗室/特殊作業環境危害評估與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曉迪,任曉婷,趙晨茜,劉江正,于衛華,王釗,海春旭,劉瑞)